医疗集采联盟挤出中间商水分 两大指标考验中标公司竞争力

随着2020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全国集采开展,各省市集采联盟化、加速化、由少变多的趋势也越发明显,集采的范围不仅从药品延伸至医疗器械,采购规模也逐渐扩大到各类常用医疗用品领域。

11月28日,重庆、贵州、云南、湖南、广西五省区市组成采购联盟,在重庆市开展第一批常用药品联合带量采购,共中选15个品种、187个品规,药品最高降价幅度达83.54%。按照约定采购量计算,五省区市一年可节省约12.65亿元。

随后,江苏省12月1日也启动了新一轮医用耗材省内带量采购联盟谈判,两千多元的直线型吻合器降到一百多元,四五千元的痔吻合器降到两三百元。经过紧张的谈判,吻合器平均降幅83.93%,最高降幅96.29%,预计此次谈判后,一年可节约采购资金6.94亿元。

在带量采购持续常态化背景下,各省市以联盟形式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次数逐渐增加,今年以来,诸多省市依托省级医药采购平台,一方面借鉴国家带量采购经验,一方面根据自身省市的具体需求,以省级、市级联盟的方式倒逼更多医疗行业公司降低产品价格。

广州众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郑珂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集采的品种和价格基础,往往建立在各省市联盟集采试点的成果之上,它相对联盟集采的优点是涉及范围更广、采购力度更大、支付形式更稳定,而随着各省市采购联盟的规模壮大,对于医疗行业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以江苏省的带量采购联盟为例,自去年该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冠状动脉支架带量采购后,不断拓展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品种范围,先后涉及心血管科、神经科、眼科、骨科、普外科等多个门类。此次采购品种由高值医用耗材延伸至品种更为复杂的普通医用耗材,让带量采购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也为后续全国医疗器械集采提供了价格监测数据。

面对集采范围的扩大,山西证券南宁营业部投研总监谭富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即便产品还未纳入集采范围,医疗行业公司也需要尽早实施转型,不能再以传统的拓展渠道、费用加成等形式耗费人力、物力投入到产品经营层面。投资者也可以关注相关上市公司财务费用的变化,判断公司是否做好应对集采的准备。

业内预计明年上半年会迎来第四轮药品集采和第二轮医疗器械集采,北京看懂研究院医疗行业研究员陈乔珊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越来越密集的全国集采和地方集采联盟,虽然根本目的是挤出中间商水分,但也加剧了产品竞争。投资者一方面要看公司集采中标后是否增加产能,以价换量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看技术与产品专利是否过硬,用新产品获得高利润。这两个指标都不具备的公司,难免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