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6日电 题:《赵伟:解码“美债下、美元上”之谜》
作者 赵伟(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5月下旬以来,10年期美债利率大幅下行,但同时美元指数持续反弹。“美债下、美元上”在历史上是否发生过?未来一段时间,美债利率、美元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美债下、美元上”情景曾多次出现
回溯历史,“美债下、美元上”的情景曾多次出现。5月下旬以来,10年期美债利率自高位回落。而同期,美元指数强势反弹。10年期美债利率与美元的背离走势,引发了市场广泛讨论。不过,回溯历史,尽管10年期美债利率与美元的走势大多数时候保持一致,但曾多次出现背离。仅从1990年开始,“美债下、美元上”的情景就累计出现过11次(此处未讨论加息或降息周期阶段的市场表现)。
图1 美国曾多次出现“美债下、美元上”的情景结合宏观环境来看,“美债下、美元上”不少次是出现在美国经济见顶回落阶段。如2019年1月至7月的“美债下、美元上”时期,美国制造业PMI由56.6%大幅回落至51.2%,CPI同比持续在2%以下。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美联储放弃了加息,并在随后开启了降息操作。部分美国经济繁荣阶段,也出现过“美债下、美元上”的情景。最典型的当属2010年4月至6月。不过,美国经济在这一期间内的表现并不疲弱,反而非常强劲,制造业PMI维持在55%以上的高位。2004年1月至3月,也同样具有这一特征。10年期美债利率大幅下行、美元指数走强的同时,美国经济整体处于繁荣阶段。
图2 2019年1月至7月,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美元涨图3 2010年4月至6月,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美元涨新兴市场尾部风险暴露,带动全球资金避险情绪抬升,曾强化“美债下、美元上”的趋势。回溯历史来看,“美债下、美元上”出现的时期,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外债偿还压力大的新兴经济体,往往面临着尾部风险。这一背景下,全球市场避险情绪一般大幅升温,引发资金持续回流美国。海外资金的“追捧”,最终引发10年期美债利率的下行,以及美元的上行。
当下宏观环境,与以往“美债下、美元上”阶段的异同
与以往相比,近期10年期美债利率的大幅下行,极大程度上是受到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的影响。5月下旬以来,美国流动性环境一直处于极度宽松的状态,回购市场的多项隔夜拆借利率指标持续位居历史低位,美联储回收流动性的隔夜逆回购工具用量更是大增,多次刷新历史新高。美国流动性环境异常宽松背后,是货币、财政双双“大放水”。一方面,美联储持续每个月购买1200亿美元的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同时,美国财政存款从近9000亿美元大幅压降至6200亿美元。美联储及财政部同时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扭曲了美债等资产的定价。
图4 美国流动性环境处于极度宽松的状态图5 美国财政存款大幅压降、超额准备金大幅上升本轮“美债下、美元上”,也受到了新兴经济体疫情频频反弹、推升避险情绪的影响。受疫情防控不利及疫苗短缺等影响,新兴经济体频频遭遇疫情反弹。随之而来的全球避险情绪升温、资金大规模回流美国,使10年期美债利率的回落、美元的上行进一步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干扰了美国经济的修复进程,PMI等部分指标“见顶”并不预示着总量经济的回落;事实上,美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依然十分强劲。近期,美国PMI等指标的回落,被部分市场观点解读为“美国经济已经见顶”,后者“顺理成章”地被用于解释“美债下、美元上”。但实际上,疫情一直在干扰本轮美国经济中不同部门的修复进程,单一总量指标无法反映经济全貌。考虑到美国经济的压舱石是“消费”,居民端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显然能更好地体现真实的经济增长动能。从最新数据来看,美国居民总收入水平高出历史趋势线,薪酬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储蓄率也处于历史高位。
未来一段时间,美债利率、美元如何走?
发达经济体疫苗大规模推广下,美债、美元的中期定价逻辑将重回经济基本面本身。与新兴市场不同,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受益于疫苗大规模推广,新增死亡病例持续低企。对于10年期美债而言,美国经济完全解封、修复加快,以及通胀压力的持续释放,将推动美债利率在中期内重回上行通道。同时,对于美元而言,美国相较欧洲等非美经济体更强的经济基本面,将进一步强化中期内的上行趋势。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时点及节奏,可能影响到市场对美国流动性环境的预期,加大美债、美元的波动。2021年以来,美国通胀压力持续大幅抬升下,美联储持续按兵不动,主要是因为就业还未修复到位。不过,5月以来,美国就业的修复不断加快。根据目前就业的修复速度,以及参照2013年的政策退出经验,美联储在三季度末前后释放Taper(缩减)信号的概率正大幅抬升。美联储官员们的最新讲话,也显露出美联储内部对启动Taper已无异议。对于美债、美元而言,美联储政策立场调整带来的流动性预期变化,可能使走势波动加大。(中新经纬APP)
赵伟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