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下称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8.7%,65岁以上人口达到1.9亿,占人口的比例13.5%。
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认为,当前国内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超出预期。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今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14%,进入标准的老龄社会或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2035年左右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进入超老龄社会;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始终的基本国情。
与此同时,老龄事业将迎来密集政策风口期,专家预计未来政策着力点将围绕在保障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李志宏认为,在补齐老年健康服务短板、做实长期照护服务和促进医养康养结合方面,下一步会有实质性的政策突破,呼声较高的“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也会加快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业强认为,从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来看,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加快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议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专家表示,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旨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表示,业内将总和生育率1.5视为“高度敏感警戒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已低于1.5,虽然在相继实施“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后总和生育率略有回升,但此后又持续下降,前不久公布的总和生育率已低至1.3。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龄产业方向博士后、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老龄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郑志刚表示,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循序渐进的调整,政策有所效果,但当前我国生育率仍较为低迷,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劳动力数量与比重也呈现“双降”态势。
此外,专家也特别指出,相关政策能否见效还取决于配套措施,未来政策的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提升生育意愿和降低养育成本上。
郑志刚表示,要实现放开三孩政策的预期效果,关键是通过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及时调整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有效衔接,从而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有专家指出,此次政策调整已考虑到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何莽认为,未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将不同于过往的生育政策,它将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为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生育及配套政策体系。
王业强指出,生育政策的调整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测算,配套政策也需对其影响效果进行评估。会议在提出优化生育政策的同时,还提出实施配套支持措施,从而使政策更具可行性。此外,会议提出,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彰显政策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的体现。
专家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相关政策本身就包含两个突破方向,一个是养老政策,另一个是生育政策。李志宏表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引发“顶部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导致出生人口数量缩减,引发“底部老龄化”。应对“顶部老龄化”,就是要提升老年群体民生福祉,把亿万老年群体保障好、服务好、作用发挥好,应对“底部老龄化”,关键是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使人们生得起、育得好,适度提高总和生育率,防范掉入“低生育陷阱”,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