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口减少 就业压力会缓解吗?首经贸人口研究所所长童玉芬解读

5月11日,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当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人口研究所所长童玉芬在“大国人口:形势、挑战与应对”专家研讨会上表示,2020年七普数据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6776亿人,虽然比上年有所减少,但总规模依然十分庞大,就业压力也会持续存在。

童玉芬介绍,劳动力人口的规模达到2013年的10.06亿峰值后,开始逐年减少,2019年降到9.89亿,2020年七普数据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6776亿人,劳动年龄人口较上一年继续有所减少,平均每年减少283万。

“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依然庞大,但是潜在供给规模在逐年减少,一方面预示着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缓解。”童玉芬同时表示,另一方面可能也会预示着加剧一些地区、行业等出现的结构性劳动力供给不足。

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于规模下降,并继续保持下降趋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74.5%开始逐年下降,到2019年降为70.6%,平均每年下降0.43个百分点,2020年七普该比重进一步降到68.55%,首次跌破了70%。

“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需求量也都在下降。我国总的就业弹性从2014年开始下降,2018年呈现负值,第一、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负,第三产业是唯一吸纳劳动力的产业,但是就业弹性也在下降。”童玉芬说。

她指出,根据相关研究,生育政策放开对劳动力供给的补充作用有限,而且是时间滞后的。从今后看,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会继续减少,另一方面就业需求也会继续下降。由于二者同方向减少,因此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力短缺。

童玉芬认为,为了防止劳动力供给下降所发生的劳动短缺出现,今后应当以劳动力供给为导向调整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尤其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技术和资本替代弥补可能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提升劳动力需求层次。

此外,她还表示,结构性失业始终存在,今后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继续老化,将会加剧人们因为知识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失衡,使行业、区域等的结构性失业与局部性劳动力短缺或二者并存现象更加凸显。

“这需要加强劳动者素质尤其是劳动者技能培训和知识转换,同时通过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和空间优化,减少结构性失业与局部的劳动力短缺。”童玉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