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惊艳”开门红:专家预测一季度GDP同比上涨或达20%

机械的轰鸣声从清晨响起,直到暮色熹微,还没有止歇的迹象。加班加点,已经成了近期浙江海德曼智能装备公司的日常。

“今年在手订单持续增多,加上近期一些新产品完成了前期的样机试制及技术评价,即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因此,现在生产的各个岗位都在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海德曼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是海德曼,事实上,这个春季,几乎所有生产企业都忙起来了。从先导数据PMI来看,生产景气仍处高位,出口新订单重回扩张区间,数据已连续13个月处于荣枯分界线以上,3月达到为51.9%,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远超市场预期。

这也抬高了外界对中国一季度的“成绩单”的期望值。

“今年,就地过年或使工业GDP同比超过25%;同时,用于刻画分行业GDP增速的交运仓储、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景气指数均出现高增,按照我们的预期,第一季度GDP同比有可能达到22%左右。”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也表示,去年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5%,经济已经进入很热的状态,按照经济走势惯性,一季度供需两端均有不俗表现,预计GDP增速可达19.4%。

不过,一季度GDP的高增长主要源于去年的低基数。受疫情影响,去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了6.8%。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1至2月国民经济数据发布会上曾表示,在低基数下,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很可能出现同比增长,甚至出现大幅回升。

专家预测一季度GDP或增长20%

中国经济复苏的“密码”,不仅藏在每一个忙碌的工厂车间中,也藏在一个又一个数据中。

早在1-2月经济数据陆续发出的时候,一季度迅猛增长的趋势已经可见一斑。比如,前两个月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3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0%,工业增加值增长35.1%……这让不少市场人士在预测一季度数据时,将目标值定在了20%上下。即使是国外机构,在判断中国一季度数据的时候也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长高于之前预测的15.2%,有望达到20.1%。

“3月份工业生产延续前期强劲态势。从高频数据上看,3月份工业相关开工率、产量等生产高频数据总体上好于往年同期,工业生产仍然保持较高景气。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相关限产政策或对高耗能行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对工业生产的节奏影响或较为有限,更重要的是提升生产质量。”李超表示。

在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一个亮点是,主要行业中,化纤、纺服、专用设备、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行业指数上升较快,这说明我国调结构效果良好。近日来,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游方面,螺纹钢、热轧卷板价格逐步回升并突破前高,纸价持续上涨,水泥涨价区域进一步扩大,这也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高景气度。

当前,外需回升略高于内需、出口新订单重回扩张区间。3月,我国八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仍保持较高增速,尽管由于集装箱短缺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出口仍将有强劲表现。在外贸链改善带动下,小型企业景气大幅抬升。由于产需两旺,产成品库存下降,出现一定主动去库迹象。

“国内需求渐旺是对工业相关行业的有力支撑。”李超表示。

一个亮点是,就业方面,3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上升至50.1%,达到2020年4月以来新高,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上升1.3个百分点至49.7%,创2018年10月以来新高,就业情况明显转好。

按照预测,就业压力减弱背景下,金融稳定仍是目前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未来信贷、社融等实体部门负债端数据将经历压降的过程。紧信用环境下,大类资产的决定逻辑将转变为信用影响利率、估值,进而影响各大类资产。

稳经济仍是重点

不过,一季度GDP的高增长主要源于去年的低基数。

“国内经济高点或已现,结构分化会加大。政策退潮下,前期修复较快的指标已依次见顶,接下来,应关注外贸链、服务消费链上的部分行业需求改善逻辑。”赵伟表示。

按照预计,随后的GDP将逐季度下降,今年全年的增长或将在8%-9%的水平,6%的目标实现难度不大。

因此,尽管一季度增长可能超出预期,但仍有些风险不容小觑。比如,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消费复苏仍相对乏力,投资恢复有隐忧,财政可持续性风险、金融与债务风险交织等。

“从3个月移动平均数据来看,高点已在去年12月出现,预计二季度出口仍有较好表现,但下半年或有一定压力。”李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供需缺口仍未弥合,工业品补库速度依然不及需求回升力度。从高频数据跟踪来看,上游价格已逐渐向中游传递,在通胀拐点来临之前,通胀交易结构将从上游向中游转换。

与此同时,在2月冲高后,3月“三驾马车”的同比增速将因基数而回落。李超预计,3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或在24%左右,较前值回落10.8个百分点。

“由于去年疫情冲击、隔离政策等因素导致基建开工、施工受到较大冲击,低基数导致2021年基建投资Q1将出现高增长,但是剔除基数之后,复合增速可能会继续低迷。”李超表示。

在这种背景下,央行可能会致力于采取定向措施支持较弱的行业,并着力遏制金融风险,包括管理金融体系中的下行风险。

在鲁政委看来,货币政策比较确定是要回归常态化,不可能维持和去年一样的宽松。但对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宽松措施还会保持。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强调要稳健,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尽管货币政策在回归中性的路上,但考虑到疫情的复杂性,线下消费和服务业压力较大,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会维持,公开市场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也不高。但为了防止形成单边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期,防范杠杆套利,预计后续资金面的波动会放大。”李超表示。

这也意味着需要更精准的政策微调。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要外溢到虚拟经济领域中,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在支持实体的同时,不能把资产价格弄太高了。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严峻,预算平衡难度加大,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切实做到可持续。

今年3月,多地也加强了针对经营贷违规进入股市、楼市的监管。3月26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从加强借款人资质核查、加强信贷需求审核、加强贷款期限管理、加强贷款抵押物管理、加强贷中贷后管理、加强银行内部管理等方面,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审慎合规经营,严防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不过,李超也表示,当前经过供给侧改革后的产能整合和设备更新改造,国内的制造业企业成本不断下移,人均产出不断升级,如果资金能切实流入制造业,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现在的战略机遇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