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李/文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了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原文是这样说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我注意到,关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话题,近些年也成为两会的高频词,很多代表委员都有涉及。此类建议虽然在两会上比例不大,却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这些建议一般通过地方首长和代表团全团建议的形式出现,分量较重,影响很大。
例如,在今年现场直播的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中,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作为代表便提出一条建议: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需要更加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作用。他建议国家相关方面在重大战略落地,重大政策支持,产业科技金融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加大在山东的试点力度,探索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山东半岛城市群从提出、论证、规划到方案,由最初的8市扩展到山东省16个市,实际上就是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这一建议,显然是希望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目前,中国已有四个城市群是有国家战略支撑的:分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成渝城市群发展战略。
从实践来看,纳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显然就被提升了高度,这个区域的一些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就进入了倒计时。还有一些涉及跨省市的事务协调,都将有成文的“纲要”可以依托,可以更方便地开展“友好协商”了。
那些还没有纳入国家战略的,很多专家也一直在呼吁和建言。应该说,这些议题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学术研讨和调研论证阶段,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纲领。
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始终是一个艰深的难题,囿于“一亩三分地儿”的惯性思维和行政区域主体责任,一些相邻的行政区往往是既有合作的意愿,又存在难解的矛盾和激烈的竞争。在实践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顶层设计方案,协调合作常常事倍功半。
所以,争取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对于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协同发展,十分重要,甚至是发展的先决条件。
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团和重庆团,就针对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多件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涵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发展、资源要素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合作载体共建等多个领域。其中《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由重庆、四川两个代表团联合提出。
这样的建议势大力沉,显然是经过了长期酝酿和筹备而提出的,两省市的智囊们势必已经经过了一番争论,才最终达成一份共同认可的建议,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还有一条建议也颇值得一说。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刘宁提出一条建议:支持辽宁并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条建议虽然只有寥寥数语,指向却极为明确。与此同时,一份由21位住辽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联名提案,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声。
先不说具体的建议怎样,我们从中可以梳理出一个趋势。
随着中国人口加速向城市群和都市群集聚,固有行政化的藩篱,要靠更多的协同发展机制予以解决。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很多地方会争取和推动中央政府予以垂注,尽早做出发展部署。
这样的政策诉求,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来形容并不恰当。不过,提早谋划和积极争取,把工作做到前面,好像一直都是有用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