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张/文 一夜之间,天下皆是“原年人”。它被用来形容那些响应号召,留在原地过年的人。起初,还有城里的“打工人”充满期待地计划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但在看到各地的返乡政策后,开始心灵受伤地感受原地过年的杂陈五味。
一些地方的做法引起的民众心理反应过大,以至于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一场发布会。1月2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发布会上强调说,就地过年的政策是分级分类的。各地方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甚至有的地方还采取“一刀切”措施,这是坚决不允许的,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返乡,要给人民群众多些保障、多些便利。
随后,很多地方改了口,不再清晰地描述返乡后的检测、隔离甚至惩处措施,改为通过网络喊话,“春节期间不返乡,原地过年更温暖。”较真的人仍然在争论不同风险区域返乡后的政策待遇,但已没有太大意义。这种模棱两可、不硬不软的表态,总是能激起人们观念里长期以来对正统的忧虑:那些不允许一刀切的要求,会真的落实吗?人们对于这种规则一点也不陌生。许多地方的政策表述,只不过是一些公共哑谜,隐含了弹性治理与一票否决的强烈冲突。而通常,做起后者来,往往更加干净利落、不折不扣。所以尽管无奈,很多人还是默默选择支持家乡,留在另一个城市里感受“更温暖”春节。
如果说在返乡过年这件事上还有哑谜可猜,那么一些产业政策的“一刀切”似乎是没有商量余地的。1月26日,工信部的官员称,要从四个方面促进钢铁产量的压减。其中包括,“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和“坚决压缩钢铁产量。”工信部将“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这是近20年来,行业主管部门第一次提出要对一个产业的产量进行压缩,之前即便是在投资和经济过热的年份,政府也只是限制产能。产能与产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政府限制产能往往通过禁发“准生证”、禁止贷款、禁止各种行政审批等手段实施,限制产量则意味着即便有了“准生证”,以后也需要根据设定的目标生产。过去几十年,很多行业从计划转向市场,经历过以产定销,也经历过以销定产,这一次则是以数定产。
人们长久生活在各种政策之中,有时讨厌有时呼唤,但对政策的不自觉偏好犹如梦魇,挥之不去。人们混淆了政策的动机和结果,忘记了经济政策的好坏应该根据它们带来的激励,而不是根据政策制定者的愿望来评价。
春节将至,茅台更加紧俏。很多人想尽办法抢购茅台而不得,实际价格不断加码,市场监管者如临大敌。抢购现象在消费品市场上屡见不鲜,但茅台数年如一日成为中国硬通货,也可算另一种独特的中国景观。1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开始严打茅台加价销售行为,超过1499元指导价一律没收。尽管上海工商部门第二天对此进行了辟谣,但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方媒体等多方多次点名的背景下,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经销商很快破解了那些语焉不详的“哑谜”,有人在一些平台上发现,那些原本一块钱一瓶的矿泉水,被标价3000元售卖,但会赠送一瓶茅台酒。
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都会犯错。在竞争经济中出现重大错误时,犯错的人会因为错误带来的损失被清理出市场。但在一些特殊的领域,那些打“哑谜”的人却不会被出清,甚至往往会更加强化他们的权力和路径依赖。就像面对很多矛盾,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希望通过一些强力干预来进行快速解决,而且这些干预有时还获得的支持。因为有些干预,通常打着正义、公平、照顾弱势群体等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旗号去做的。日后,这些看似临时的干预不仅会被保留下来,往往也会更有力量。
随着蔓延和反弹,越来越多的信息暗示,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可能被大大低估了。1月27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了1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3%,其中近215万人死亡。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月25日说,数字会让人感到麻木,但是每一例死亡背后都是某人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世界正处于灾难性道德失败的边缘”。新冠疫情估计已给全球造成数万亿美元损失。
有媒体援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等指出,疫情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加深健康、经济和数字鸿沟,并可能在未来5至10年加剧地缘政治紧张。2021年的世界仍在发生或酝酿各种各样的冲突。而由于疫情长期持续给经济、生活生计带来的压力和扭曲,一些局部地区的社会极端事件在不断爆发。
世卫组织的首席科学家则称,尽管许多国家开始铺开新冠疫苗接种,但人类要结束新冠大流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疫情可能戏弄了我们,当我们竭力去记录身边那些被改变的东西时,却发现,那些改变根植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