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美妆行业面临新的变革。
在12月20日举行的2020华理美妆高峰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条例》提倡创新和简化流程,将为国产化妆品带来突破口。
今年已经有超过30家美妆相关企业冲击IPO。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如果再加上个人护理品类,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
在新的监管要求下,美妆行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上海家化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潘秋生表示,随着中国GDP的持续增长,美妆行业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将持续增长,但中国本土美妆行业仍面临着渗透率低的问题。
“今天中国整体美妆行业的渗透率远远低过整个全球市场,特别是欧美和日韩等一些国家。中国日化美妆行业要继续创新,才能推进行业发展。”潘秋生表示。
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化妆品市场,拥有化妆品企业5398家,超过除中国外世界所有化妆品企业的总和,但也呈现大而不强的问题。
珀莱雅研发创新中心首席研发官蒋丽刚认为,《条例》鼓励行业创新,解决了行业吐槽已久的新原料问题,并正视化妆品的功效性认同和管理问题;引入注册人、备案人概念,明确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落实生产和经营的过程管理,保证产品安全;按照风险管理原则,分类管理,高效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法规对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要求是一致的,这是国内化妆品行业希望看到的公平的游戏规则。”蒋丽刚表示。
《条例》提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化妆品研究、创新”。蒋丽刚认为,这将激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丰富的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研究开发新原料和化妆品,为国产化妆品寻找突破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执行院长张婉萍认为,美妆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民族化,化妆品原料民族化也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对化妆品行业来讲,在实现民族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原料、配方、评价三方面去实现技术的创新。
“在化妆品原料领域,天然提取、生物发酵是行业内炒得比较热的词,但在新规的约束下,天然提取、生物发酵存在结构不明确、成分不清晰,有效浓度也不清晰的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天然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和价值,但怎样去突破概念,实现功效,是整个行业在实现民族化的过程中,需要去做的一点。”张婉萍说。
此外,《条例》加强了对化妆品所宣传功能的规范和对验证的要求。蒋丽刚认为,受新规影响,化妆品企业对功能的宣传也会更加谨慎。未来化妆品的配方将前所未有地聚焦在功效上,产品的开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将增加,所以化妆品新品产出数量将减少,速度会变慢。但他认为,国产彩妆受法规限制相对比较少,会加速崛起。
《条例》还要求产品名称涉及原料时应按法规规定在标签进行标识解释说明。蒋丽刚认为,这将影响一些品牌名称中含有或涉嫌原料名的产品。国内品牌因中国固有的草本植物概念,许多名称中含有“人参燕窝”,这类品牌今后需要在产品标签上加入解释说明。
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原材料供应商公开数据将是未来国家法规的需求。“未来比较大、能够给得出很齐全数据的原料企业,在市场上才能比较有竞争力。新规落地后,将对头部原料生产商产生更大推动。”蒋丽刚说。
巴斯夫全球副总裁毛建文也认为,《条例》的出台将对整个行业带来积极影响,促进新材料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