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响了跨境基建业务的短期进程。
“从3月开始,海外项目开工了好几次,但疫情一反弹就得停工。转眼又到冬天了,这一年的确不容易。”12月初,跟随中国基建承包商“出海”、在东南亚等国为基建工程提供配套设备的一家广东电器建造商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如是说。
根据商务部“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1-10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8.7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10.1%。上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新冠疫情影响了跨境基建业务的短期进程。
然而,商业行为并不由短期市况主导,而由长期收益、宏观意义、商业道德等综合因素在根本上驱动。2020年面对疫情下极具挑战的外围环境,中国基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依然在奋力前行。
中国对外基建正进行产业链重塑。中国的一众对外承包工程公司今年正着眼“危机”二字的辩证含义,将新基建引入行业作为长期发展动力,并在投融资方面寻求以更高水平金融工具控制风险和保持竞争力。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指出,基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阶梯。他相信,随着疫情好转,各项经济社会活动逐步恢复,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提振经济、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2019年底商务部等19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目前中国将由对外承包工程“大国”向对外承包工程“强国”转变,将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有效促进项目所在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基建出海环境更复杂
2020年,“出海”的中国基建面临的并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海域。一家大型多边金融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列举2020年的困难,包括当地市场财政紧绌、基建需求降低、地缘政治冲突增多、主权和公司信用下降……换言之,基建出海变慢了,也变难了。
数家企业和协助跨境交易的金融机构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年内出现了很多新挑战,比如,基建项目的投融资变得更难。
一家机械设备制造商对记者具体描述了上述困难:“比如说,承包商的应收款收回期限拉长了,也就影响了接下来的继续合作;前期的尽职调查变困难了,人不能飞过去(到当地市场),只能靠视频会议。”
一家银行机构负责人说:“由于疫情,很多国家的财政只能先保障医疗、就业,没多少钱投资基建了。”一名基金行业从业者则表示:“考虑到回报率,现况不是很乐观,比如融资成本上调,有些国家项目达到双位数(融资年利率达到10%以上),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多,风控也变严格了。”
综合主流信用评级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报告可以发现,疫情之下,环球基建业深受宏观环境影响,主要反映在信用、财政、GDP上的巨大挑战。
新冠疫情爆发后,主权信用首先恶化。3月11日,世卫组织定义新冠疫情为“大流行”,之后短短三个月内,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迅速对117个具有主权评级的国家进行信用重审,并对其中18%下调评级、对其中15%调整展望至“负面”。主权信用评级极大地影响主权债券的利率水平,目前标普评级为B级的乌干达,其最新10年期国债利率高达16.618%,换言之,主权信用低带来更高的融资成本压力。
与此类似的,是公司信用的普遍恶化。比起国家信用,个别公司的信用更不具有融资能力。
然而,在基建行业“嗷嗷待哺”之际,国家财政这个“妈妈”忙得焦头烂额。根据IMF的10月《财政监测报告》,新冠疫情令各国推出“空前的财政举措”,国家财政不仅要负责贷款、担保和公共部门注资,还要应对疫情带来的医疗、贫困、失业和不平等扩大等问题。由于疫情冲击经济,全球财政不得不增加医疗、就业支出,但与此同时,还要推出临时性的减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减少。IMF认为,2020年各国政府的赤字规模将进一步上升,占GDP的比重平均要增加9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在10月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GDP在2020年将较去年下降4.4%,此外,该行还指出全球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漫长、坎坷且充满不确定的过程”。世行指出,大多数经济体的供给潜力将受到持久破坏,暴露了原本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而GDP的缩减意味着税收基数变小,令偿债变得更加困难。
但面对客观困难,中国基建并没有停止“走出去”的步伐,正在新基建和投融资等多方面积极寻求解决困难的方式。一位基建央企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危机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本来就是辩证的,我们正要寻求从’危’中找到机会。”
主导“新基建”
根据商务部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9-2020》,电力工程、交通运输、一般建筑、石油化工、水利建设、通讯工程、制造加工设施、工业建设是中国对外承包的八大主要工程领域。不过,“新基建”渐渐成为海外基建的重要话题。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王禾介绍,高科技覆盖了基建领域的全生命阶段,包括机械设备、建设、融资和运营,因此能产生更大的投资需求和增长动力。此外,她介绍,“新基建”的表现领域目前包括5G、特高压、数字基础设施、城际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等。
沃尔沃建筑设备亚洲区总裁Tomas Kuta指出,使用氢燃料电池驱动、具备高连接性联网功能的机械设备正在受到广泛欢迎,前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污染、后者则将提高自动化能力。他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基建”,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展现出领导力,“我们看到技术的创新平衡和重点已经在发生转移,已经在从西方逐渐转移到东方,或者重新发生平衡。”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刘健介绍,5G平台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节约人力。他指出,在高温等危险作业环境中,5G带来的无人化操作可以同时节约人力资本、提高安全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基建也是沿线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重要基础。中铁国际集团副总经理方晓乾介绍,该公司在孟加拉参与建设的基础网络项目,是该国“数字孟加拉战略”的载体,包括覆盖市级、县级、乡级的宽带,以及未来将建设融合政务、教育、民生在内的互联网接入中心,这将助力“数字孟加拉战略”的实现和该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以金融创新巩固国际基建成果
由于短期风险升高、收益率压力变大,投融资水平成为维护基建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包括银行、信用保险、基金等在内的投融资机构,需要平衡短期风险和长期发展、平衡收益率和成本。当下特殊的市况要求金融行为适应变化,寻求风险共担、改善流程适应本土要求、因应新基建采取创新等相应的措施。
在风险共担方面,中非发展基金董事长宋磊表示,建议推行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入私营部门投资,解决财政资金缺乏难题,让工程建设的乙方转型成为投资建设的甲方。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首席执行官莫雁苹认为,可以寻求以知识产权向银行作为抵押品,或者在股债比例中提高股权融资比例,这将更有利于新基建项目的后期退出。标银投资咨询(北京)电力和基础设施董事总经理国明臻认为,出海基建项目的非主权融资方式有很多,包括PPP、公司融资、当地融资等。
在业务流程方面,中国海外工程总经理李红认为,出口信贷需要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国际化的变化,如果审批流程过长,则不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竞标。他指出,投融资效率是在基建这片“红海”中发现机会、脱颖而出的关键。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局高级投资专家廖紫薇指出,在审批项目时,新基建项目和传统项目有很多细节差别。她特别提醒,要注意政策和监管的风险,特别当项目涉及政府补贴、当地定价,融资机构将关注这种补贴是否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她指出,绿色金融的资本市场合作不仅关乎银行贷款,还能吸引债券发行、REITS发行,甚至引入国际养老金入股。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