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博会期间,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就中国经济走势进行了评述。屈宏斌主要就经济增长趋势、宏观政策走向、应对外部挑战等方面发表了看法。
比如,屈宏斌认为,基建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预期政策将支持实体经济,改善就业市场;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要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基建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
疫情的蔓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疫情中,中国从3月初开始在全球范围率先复工复产,到目前为止,进度超出预期。总体来说,中国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二季度的GDP 增速由负转正,达到3.2%,而三季度经济继续恢复,GDP增速恢复到4.9%。
从3月份到现在,经济的快速恢复主要受益于基建的快速反弹。未来6个月到9个月内,屈宏斌表示,基建和出口仍然将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的两大亮点。目前的基建投资单月同比增速在5%到8%左右,超过了疫情前的3%到4%。“我们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内基建投资仍会持续加速,为基建、建筑行业创造新的就业,这有助于对冲服务业受到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看出口。尽管全球的总需求在收缩,但由于中国在生产领域的复工复产相对其他国家较好,所以全球的订单在向中国回流。过去几个月,出口增长已接近双位数,在8%到9%左右的水平,高于去年同期的出口增速。
中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使其成为全球仅有的能够保持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市场。在此情况下,中国还将继续通过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增加出口。
下一步,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消费和民间投资能不能出现回暖。
“我们看到消费在最近几个月已经由负转正,逐步向好,例如9月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3.3%,相较前7个月的负增长已是大幅改善。但与疫情前的水平和基建投资的增速相比,仍然相对滞后。 ”屈宏斌认为。
预期政策将支持实体经济,改善就业市场
要促进消费复苏,在政策方面更多的还是要改善就业市场,因为工作的稳定性是决定消费信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下一个阶段,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要更加精准调控,更多地去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民企。年初以来,财政政策方面已经有了1.5万亿的减税降费规模。按照年初的预计,今年整体减税规模有2.5万亿,所以未来几个月还有1万亿的减税的目标。我们期待这个可以很好地落实,这对于促进企业的恢复,促进就业非常重要。
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认为进一步总量宽松的新举措出台概率不大。下一步的政策更多的是如何引导银行把更多的信贷去投放到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民企。
总体而言,我们预期政策将进一步保持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企业的力度。通过精准调控,从减税降费到定向的货币宽松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困境,尤其是中小民企。如果政策落实得比较好的话,可以期待消费以及民间投资在未来6到9个月的时间内逐步回升。这对带动整个经济全面复苏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要加强国际合作
近期以来,国际趋势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去全球化的势头越来越猛,中美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面临这种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屈宏斌概括,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多地依靠国内市场,稳住自己的基本面;同时继续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通过国内国外循环双轮驱动,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是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最重要的抓手之一。比如说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我们作过一个测算,如果未来5年内户籍改革能让两亿九千万农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的话,这将大幅度减少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消费,由此可以每年拉动0.6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此外,通过土地改革使得农村家庭能够更多享受土地升值带来的好处,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消费,可以每年拉动0.4个百分点的GDP增长。
在拉动投资方面,尤其要强调的是持续地去减税降费。通过减税降费,减少民营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再通过一些税收的手段,去鼓励他们做产业升级,做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措施,去支持、去激发他们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创新的活力,从而增加中国经济的活力。
虽然面临外部压力,屈宏斌认为,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因为通过国际合作,尤其是跟欧洲、韩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合作,有利于加快我们技术进步。这些国家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