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稳中有进四大“引擎”

前三季度,全国GDP累计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其中,长三角经济在上半年实现“V”型回升后,三季度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与上半年相比,长三角经济“进”在哪里?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闪光点?本报即日起将推出“盘点长三角”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经济活力强、韧性足

随着上海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布,全国31个省份的GDP排名随之出炉。根据《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排行榜TOP 10中,长三角依然占据了三席,上海位列第11名。三省一市GDP总量达到了17.46万亿元,占全国前三季度GDP的24.16%。

其中,江苏表现最亮眼,多项指标达到或优于去年同期水平,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73808.8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今年有望迈入“十万亿俱乐部”。GDP的增速也由上半年的0.9%,提升到前三季度2.5%。

前三季度,浙江三大产业持续回升,质量效益不断改善,经济整体呈现企稳向好态势。前三季度,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45826亿元,位列全国第四。GDP增速为2.3%,远远高于全国的0.7%GDP增速。

安徽前三季度GDP为27668.1亿元,排名由上半年的第九位,降到了第十位,被奋起直追的湖北赶超。但GDP增速水平表现不俗,达到了2.5%,跟江苏比肩。

“安徽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前三季度GDP增速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三角地区也处于较高水平,充分表明安徽在融入长三角后,经济活力大幅度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经济的这种带动作用凸显。”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安徽无疑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受益者。

“江浙沪是国内经济最发达、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区域,其溢出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安徽经济发展。同时,在一体化大趋势下,三省一市之间的壁垒有望进一步打破,随着各种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与信息资源的逐步共享,省市之间的协调联动性将有效增强,这将在更深层次上促进彼此间的协同并进,同样将利好安徽经济的提振。”付一夫指出。

上海虽然前三季度没有实现正增长,但各项经济指标在上半年基础上进一步回升。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01.99亿元,位于全国第11位。GDP增速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0.3%,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了2.3个百分点。

“长三角整体经济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表明长三角地区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龙头地区。上海前三季度增速相对落后,是因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人口密度比较高,在抗击疫情中采取的措施相对严格,经济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奚君羊表示。

“江苏、安徽和浙江都实现了显著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5%、2.5%和2.3%;上海虽然暂未实现正增长,但降幅较上半年有了大幅度收窄,由负转正指日可待。这充分彰显出长三角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强大韧性。”付一夫指出。

重大项目助力“稳投资”

今年以来,“稳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实现年内首次转正;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在长三角,投资的拉动作用同样显著,其中,重大项目成为推动长三角投资回暖的关键。

以上海为例,今年以来,上海出台实施扩大有效投资“20条”政策,确保投资在特殊时期发挥逆周期调节的重要作用。在此带动下,上海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达10.3%,较上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位居东部主要省市首位。其中,制造业投资在集成电路、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大项目带动下,增长18.7%,连续1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浙江和安徽的表现同样出色。为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浙江省进行了八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计划总投资5.9万亿元。前三季度,八批集中开工项目中有4918个已开工建设,开工率达99.8%,其中,1939个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今年在建项目前三季度完成投资占浙江省投资总额的24.8%。

在这些重大项目的强力支撑下,前三季度,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回升0.5个百分点。投资累计增速自5月份转正后,保持稳步向好态势。

今年以来,安徽一直在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建设。1-9月,纳入投资计划的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253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96%,超序时进度21个百分点;储备项目完成投资426亿元,重点项目合计开工2314个、竣工1055个,完成投资12963亿元。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增速比1-8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表现偏弱,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5个百分点,年内降幅逐月收窄。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1%,比上半年加快1.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入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3%,已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外贸“乘风破浪”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贸易造成严重冲击,但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措施的实施,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长三角地区亦顶住压力,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均由负转正,且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5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其中,出口总额1.01万亿元,增长1.0%;进口总额1.52万亿元,由上半年下降1.7%转为增长2.1%。

江苏省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32250.4亿元,同比增长0.8%,上半年为下降2.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其中,出口总额19651.9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8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2598.5亿元,增长5.2%,增速回升3.3个百分点。

浙江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占全国份额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4422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8136亿元,增长7.5%;进口6286亿元,增长12.1%。

前三季度,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5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增速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保持中部第一。其中,出口2317.8亿元,增长12.8%;进口1641.4亿元,增长13.4%。

“我国外贸增速转正,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率先实现复产复工。这不仅为外贸订单履行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有效弥补了全球供应缺口。”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前期一系列超常规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也有效推动了我国外贸回暖复苏。”

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苏浙皖进出口回暖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前三季度,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5993亿元,增长4.4%,占33.0%。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大幅增长34.5%,拉动整体增长10.6个百分点。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7819.1亿元,同比增长0.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2%,与上年同期持平。安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950.4亿元,增长了11%,其中,新加坡、泰国和俄罗斯进出口增速分别位列前三甲。

“长三角本来就是我国的制造中心和外贸中心。上海有强大的国际商务能力、江苏有很强的制造能力、浙江有强制造加创新能力,所以长三角进出口数据明显高于全国,总体形势非常不错,尤其浙江省和安徽省。”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浩兴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徽虽然进出口总量不大,但增速在长三角最快,不容小觑。

在正视成绩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贸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庞超然认为,下一步应该从三方面来稳住外贸基本盘。第一,要继续关注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第二,要高度重视疫情导致的保护主义抬头问题。第三,要注重保护外贸主体。“要稳住外贸产业生产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庞超然说,应对外贸主体提供必要的财税金融支持措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引导外贸产品出口转内销,支持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寻商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于外贸产业的影响,加快形成“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广州农商银行(港股01551)首席研究员朱民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大出口企业退税力度,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拓宽国际市场,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等,进而稳住外贸基本盘。

“要提升自身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构建品牌出海体系,并进一步强化跨境电商创新模式的应用。目前,全国自贸区越来越多,长三角也实现了自贸区全覆盖,创新对外贸的驱动力越来越强。要危中找机,不仅要‘稳外贸’,还要推动外贸更快地发展。”赵浩兴表示。

新型消费点燃“新引擎”

今年第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单季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在长三角,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消费“新引擎”正发出隆隆轰鸣声。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1省份前三季度人均消费支出情况,8个省份的人均消费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9万元),长三角占据三席。

其中,上海以3.07万元的人均支出高居榜首,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均消费支出超过3万元的省市。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103.5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6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新消费呈现引领态势,智能配送、网络零售、网络生鲜等在线新零售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上海网上商店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浙江省以2.3万元的人均消费支出位于全国第三名。前三季度,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5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4个百分点。在境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的背景下,餐饮市场氛围逐渐好转,餐饮消费增多,三季度浙江省餐费收入749亿元,同比增速今年以来首季转正,增长0.3%。

江苏省前三季度的人均支出为1.88万元,位列全国第六。前三季度,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43.0亿元,同比下降4.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7个百分点,年内降幅保持收窄态势。其中,9月份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8%,已连续4个月实现月度正增长。

安徽以13594元的人均消费支出排名全国第13位,虽然未能进入全国前十,但前三季度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94.7亿元,同比下降0.5%,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降幅全国最小。

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规模最直接的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1省份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来看,上海以5.4万元位居第一,浙江、江苏和安徽分别为4.0万元、3.3万元、2.1万元。

“前三季度,长三角内四地的消费支出排名与收入排名是一致的。如果将消费支出除以可支配收入,可以得到边际消费倾向排名:安徽(65%)、江苏(57%)、浙江(57%)、上海(55%)。”民银智库宏观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长三角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激活新型消费潜力的政策措施。

例如,今年以来,长三角多地按下“夜经济”的启动键、加速键,打造各具特色的夜生活场景:上海6月份举办了首届夜生活节;江苏苏州打造夜经济品牌“姑苏八点半”;浙江以“浙里来消费·美好夜生活”为主题,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第七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亦突出“夜间经济”,扶持夜间文旅市场,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旅游扶贫。

从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的数据看,居民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市场人气稳步回暖。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同比恢复79%。其中,长三角地区文旅消费升温明显,拉动了逾1400亿元消费。

“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3.9%,实际增长0.6%,对比之下,消费支出同比名义下降3.5%,实际下降6.6%。收入增长,消费下降,主要还是因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信心,或者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所改变。在此背景下,出台一系列推动消费政策措施非常有必要。”应习文表示。

应习文指出,从目前政策效果以及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剪刀差”来看,居民消费仍比较大空间。“目前,最重要的是积极防控疫情,为传统消费、线下消费进一步复苏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应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长效发展。”应习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