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战净值化转型 理财子公司加速揽才

银保监会官网日前披露关于招银理财7人任职资格的批复,这也是半年度大赚15亿元后,招银理财“首席”班底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9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信息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52位相关高管、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获核准。与此同时,理财子公司的“招兵”工作也从未停止。伴随着团队搭建工作有序进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发行规模在不断壮大,业内人士指出,净值化转型将会催生越来越多的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

招银理财“首席”批量到岗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银保监会核准招银理财首席固收投资官陈萍、首席项目投资官魏广文、首席权益投资官范华、首席风险官方凌、研究总监吴松凯、首席信息官苟宏、资金财务部总经理张亚娟的任职资格。

在招银理财本次批量就位的管理人才中,不乏有从市场引入的“外脑”。比如招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范华在去年9月加入招商银行前,先后在高盛公司工作11年、中投公司工作10年,从事资产配置和多资产绝对收益的投资,曾任中投公司资产配置部、债券与绝对收益部总监,高盛全球风险模型部主管。

此前,2019年8月,彼时正在筹建中的招银理财曾对外公开招聘多名领军人才,包括首席权益投资官、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量化衍生品首席投资官、首席风险官、首席信息官。另外,同时在市场板块、投研板块、风控板块、IT及运营板块招聘资深专业人才。

“招银理财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发展除了固收以外的产品,并组建了权益投资团队。招银理财未来发展方向是希望成为一个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范华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2.38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8.68%。新产品余额1.09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59.08%,占理财产品余额(不含结构性存款)的45.8%,较去年末提高14.58个百分点。

52位理财子高管相继就位

自银行理财子公司筹备之初,人才团队搭建工作一直备受市场关注,相关管理人员的就位更是业内瞩目的焦点。9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52位相关高管、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获核准。涉及的公司包括交银理财、中银理财、杭银理财、农银理财、信银理财等,涉及职位包括董事长、总裁、副总裁、首席财务官等。

作为资管“新兵”,理财子公司的揽才工作从未停止。北京商报记者翻看招聘网站近期信息发现,从研究助理至副总裁,理财子公司发力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人才争夺战正不断升级。

在对领军人才的招聘中,具备大行资管团队或基金公司管理经验者更为“吃香”,透过招聘信息亦可看出银行对于权益类人才的渴求。

例如9月2日,某招聘网站挂出的一则招聘信息显示,某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在公开招聘副总裁,岗位职责包括管理项目行业调研、理财产品设计、项目投资、权益投资、组合配置等条线管理工作;组织风险控制,政策信息研究,统筹单位投研工作。招聘要求该人员具备十年以上工作经验,且具有公司副总级别岗位任职经验;人才需来源于银行(大行)资管团队副总、总助或是基金公司副总。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银行理财子公司广撒“英雄帖”开展“抢人大战”,但也面临着招人难等挑战。“理财子公司人才缺口大,短期内较难招聘到足够的人员,此外,一线城市聚集大量资管专业化人才,若理财子公司注册于其他区域,异地人才引入相对困难。”普益标准研究员赵璐如是说。

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指出,当前理财子公司对于权益的研究和人才体系架构仍然非常薄弱。个人认为理财子公司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搭建至少要2-3年。

净值化转型下发力权益投资

伴随着团队搭建工作有序进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发行规模不断壮大,净值化转型也在稳步推进。

目前,已有1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从产品发行情况来看,北京商报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梳理发现,截至2020年9月6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过去一年多来登记的理财产品共计1846只。以风险等级划分,理财子公司发行中低、中风险产品数量最多,具体来看,一级(低)、二级(中低)、三级(中)、四级(中高)风险的产品分别有19只、688只、1135只、4只。

就投资性质来看,当前理财子公司主要发行的产品包括固定收益类、权益类、混合类三种类型。目前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据绝大多数,该类型共发行了1411只产品。混合类产品也逐渐增多,达到432只,权益类产品仅有3只发行。

业内人士指出,资管新规使整个资管行业都在转型净值化,而净值化转型将会催生越来越多的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在这样的前提下,理财子公司纷纷加大了对权益类投资布局的探索。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已有发行的产品权益占比在20%-40%区间。对于权益类产品在下半年可能会有所布局。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指出,理财子公司开业初期往往以固定收益类为首发产品,逐渐推出混合类及权益类品种,随着更多理财子公司相继开业或产品发行进入常态化,理财子公司混合类及权益类占比或进一步提升。

“2020年以来,随着已有理财子公司运行更为成熟、新设理财子公司相继发行产品、产品平移工作的持续推进,理财子公司产品的整体规模或增至2万亿-3万亿元。”王一峰如是说。